许昌市3镇2村入选第一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名单
2024年02月20日来源:许昌市民政局
河南省民政厅日前公布第一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名单,许昌市的禹州市神垕镇、鄢陵县马栏镇、襄城县颍桥回族镇和禹州市浅井镇扒村、小韩村3镇2村榜上有名。
近年来,许昌市民政局切实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积极组织“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申报认定工作。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制定申报方案,认真做好千年古镇、古村落的遴选推荐。结合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古村落)”认定条件,以市、县地方志、年鉴、地名志等为依据,深入镇、村实地考察,座谈寻访、踏勘考证,组织地名、文史、旅游、规划、住建等方面的相关人员和专家学者开展论证评估,确保符合申报标准。
千年古镇神垕镇。早在夏商时期,此地先民从事农耕和冶陶,是黄河流域陶瓷文明的发源地,我国北方的文化重镇和著名陶瓷之乡。“神垕”两字曾被古代帝王四次皇封,《新华字典》里专用字“垕”字介绍:“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辞海》中将神垕多次作为钧瓷故乡作以简明介绍。自唐玄宗初次皇封,以不忘皇天后土之功。宋时称神垕店。明时始属鸿畅都凌锦里。明成化年间(1465)设镇制,神垕镇直隶钧州,中心聚落及专名传承至今已有1200多年。生态环境优美,地名文化内涵丰富,古建筑保存完好,有神垕老街、伯灵翁庙、古寨墙等。是“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千年古镇马栏镇。“马栏”作为地名,源于三国时期。建安元年(196),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定都许昌。曹操许下屯田时,曾屯兵于此,因北有蔡河阻挡,为牧马天然屏障,故名马栏。据明《嘉靖·鄢陵志》载:“马栏在县南十里。宋都汴时,畿内设四镇,皆重兵屯守,马栏其一也”,是北宋京畿四大名镇之一。镇域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议事台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蝎子岗遗址和乐陵岗墓群均为汉代遗址,可见早在2200年前,马栏已是汉代重镇。明代嘉靖年间著名的鄢陵八景之一的“议台夜月”,即今马栏镇议台村曹操议事台遗址的夜间美景。
千年古镇颍桥回族镇。颍桥,因颍河桥得名。《辞海》云:城颍,春秋郑地,在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北(今颍桥回族镇一带)。自唐以来,“颍桥”或为乡或为镇或为区或为保,专名历代未变,沿用至今。颍桥自古扼南北道路要冲,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明嘉靖年间《重修颍桥碑记》载:“凡滇、黔、楚、蜀之有事于京师者,胥取途于此。”为历代兵家争夺要地。历史上有详细记载的有郑庄公“掘地见母”、哥舒曜平李希烈叛乱等。地名文化遗产丰富,有颍考叔祠,颍滨书院遗址,古石桥遗址等。
千年古村落浅井镇扒村。扒村,因瓷而闻名。据故宫博物院《窑址标本》河南卷载,1950年发现扒村遗址。扒村瓷起于唐,兴于宋,鼎盛于宋金,村名至今已有1400年。扒村还流传着“扒土为瓷”的民谚,指窑工师傅在扒村境内挖出矿土原料,加工烧制成白底黑花“扒村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扒村窑址,观音堂、钱庄、书院、祠堂、花戏楼、牌坊、清代民居等古建筑保存完好,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千年古村落浅井镇小韩村。小韩,古称“小韩城”。明代著名历史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论要》载:“小韩城,位州(禹州)西北三十里。(韩)哀侯所筑。城基宛在,中不甚广……”。《河南通志》载:“小韩城,州西北三十里,即今小韩村”。宋代“设乡划里”,划为“韩城里”,元代又撤乡设“都”,“都”下设里。小韩村为“张翁都·韩城里”。村名沿用至今已有2000年,文化内涵丰富。小韩村地处汴宛故道,传统聚落形态和典型建筑保存尚好,民国以前沿街多制帽业、轧油、轧花业店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许昌市将继续加大优秀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完善地名文化遗产分级分类保护机制,落实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具体保护措施,严格执行地名管理服务法律法规,继续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开展“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申报工作,不断保护、挖掘、传承、弘扬富有许昌特色的优秀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为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