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扩展服务类社会救助 增进困难群众福祉
2025年02月10日来源:中国社会报
何卫霞
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是社会救助工作的核心所在。近年来,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力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夯实区、乡、村三级服务阵地,建设服务类社会救助网络,拓展救助服务方式,构建“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大力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依托三级救助服务阵地
守护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鲁台镇墩埠村村民刘华鑫早年遭遇意外,导致肢体二级残疾,行动不便;妻子和患有精神障碍的大儿子相继离家出走,小儿子远在他乡打工,年迈的父亲成了他唯一的依靠。多重打击让刘华鑫对生活失去信心,不喜欢出门,也不愿与人接触。淮阳区实施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如一束温暖的阳光,悄然照亮刘华鑫的生活。
2024年8月,在淮阳区、鲁台镇以及墩埠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站(点)的帮助下,刘华鑫搬进了淮阳区民政事业发展中心,享受专业的照护服务。谈起几个月来的生活,他感激地说:“在这里,我不仅生活上有人照顾,心里也得到了宽慰。”
刘华鑫只是淮阳区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淮阳区因地制宜,构建覆盖城乡、多元供给、精准服务、运行高效的救助服务阵地,打通服务困难群众的“最后一米”。一是成立服务类社会救助指挥中心,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及时受理群众反映救助服务方面的问题,全面开展社会救助工作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实现社会救助精准化。二是落实各乡镇(街道)服务类社会救助主体责任,打造社工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站+流浪乞讨救助站三站合一的机构以及1个区级中心站、多个服务项目的“3+1+N”救助服务新模式,提供服务类社会救助、妇女儿童关爱保护服务、老年人关爱帮扶,并开展心理疏导、信息核查、资源链接等民政领域各项工作。三是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承担主动发现、探访关爱、协助代办、服务回访等具体工作,并配合乡镇(街道)开展年度复核、长期公示等工作,进一步扩大服务类社会救助范围。2024年以来,淮阳区累计开展政策宣传12次,受理并办结服务26件,办结率达100%,入户送温暖200余户。
织密救助服务网络
当好困难群众“服务员”
季曌影是淮阳区民政机构的一名社会工作者。工作中,她经常接触独居困难老人、临时遇困人员、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为帮助这些困难群体提高生活质量,季曌影精心策划各种活动,尽最大可能让他们享受平等的资源和机会。寒暑假,她积极对接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圆梦困境儿童“微心愿”活动;端午节、重阳节,她携手志愿者开展关爱困境老人活动;针对社区的困难群众,她按计划邀请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义诊活动,将贴心、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送到困难群众家门口。
淮阳区织密社会救助服务网络,组织工作人员和民政社工定期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慰问活动,做到区级每月调度查访、乡镇(街道)每周探访、村(居)每周走访,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应急救助等服务。同时,及时跟进解决服务对象的急难问题,做好信息传递、资源链接和救助帮扶等工作,切实提高救助服务效能。2024年,淮阳区累计开展防诈骗宣讲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受益人数达4万余人;入户探访低收入人群、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等1.4万余人次,为200余名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
拓展救助服务方式
为困难群众的生活兜好底
“每月的特困人员供养金定期到账,还有‘助老员’上门帮忙料理生活,日子过得可好哩!”白楼镇大郝村的特困人员郝祥刚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
“助老员”王青梅一家是大郝村的低保家庭,她的两个孩子都是聋哑人,丈夫因车祸导致瘫痪。担任“助老员”后,她不仅有了收入,还特别有成就感。她说:“我把这份工作当作是自己回报国家和社会的方式。”
淮阳区以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目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护理、精神慰藉和家庭托养情况监管等5方面30小项的服务,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料、生病有人看护”。
同时,淮阳区每年整合特困护理资金的75%、政府配套资金的25%,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家庭困难且有劳动意愿的人员提供“助老员”岗位,帮助他们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使他们的生活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