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河南省洛阳市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当好困难群众的暖心人贴心人
2025年02月18日来源:中国社会报
记者 张伟涛 通讯员 董华武 李 渊
“真没想到,我还在接受治疗,村干部和民政工作人员就找到了医院,帮助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帮我们渡过了难关。”提及自己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后的经历,家住河南省洛阳市嵩县饭坡镇汪城村的黄女士感慨地说,“各方面的贴心帮助让我感到很温暖,对以后的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连续15年提高城乡困难群众救助标准,科学制定困难家庭、经济状况、低保边缘人口等认定办法,分层分类开展救助帮扶……近年来,洛阳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心服务:让困难群众更有尊严
1月22日,正值北方小年。嵩县民政局副局长王红来和社会救助股股长韩国丽完成对汪城村困难群众的慰问工作时,周边已是万家灯火,路上挂起的红灯笼,让这个豫西山村充满了新年的气氛。
“考虑到困难群众的心理感受,我们特意选择在天色稍晚或村民吃饭前后、路上行人较少时进行慰问。”韩国丽说,以往开展节日慰问时,因为参与人员多,容易让困难群众产生心理压力,“市里今年倡导的这种做法确实不赖。”
慰问形式的变化源于洛阳市民政局的一次调研。
2024年下半年,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工作人员在基层调研时,新安县南李村镇赵峪村一户困难群众反映:“县里工作人员带着米面油来家里慰问时,村里不少人都看见了,第二天,正读中学的孙子就被村里的几名同龄孩子嘲笑了……”
“既要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也要充分考虑其家庭成员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心理感受,让社会救助工作变得更暖心。”洛阳市民政局副局长倪建杰说。
从那以后,市民政局向各县(区)民政局发出倡议:慰问困难群众不要大张旗鼓,慰问物资要紧贴实际需求。
这一倡议得到各县(区)积极响应。记者了解到,2025年春节前夕,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偃师区为低保对象及特困人员发放的一次性生活补贴,都直接打到了本人的银行卡中;涧西区在为低保对象及特困人员发放消费券过程中,不搞仪式不声张,随着走访慰问发给困难群众,让困难群众更感温暖、更有尊严。
为保护困难群众隐私,洛阳市民政局在《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中规定,乡镇(街道)在低保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个人信息时,无关信息不公开,未成年人信息不公开;在《洛阳市中心城区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方案》中规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涉及的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均为敏感信息,要妥善处理,严防泄密。
“杜绝错保漏保与保护困难群众隐私,二者并不矛盾。”洛阳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董诚告诉记者,“我们通过19个部门的信息核对、救助经办人员责任倒查等机制,多措并举,强化监督,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用情帮扶:“输血”与“造血”并重
43岁的赵某芳家住宜阳县张坞镇程子村,丈夫因病去世后,她一个人照顾70多岁的公公和两个孩子。2023年,一次意外事故让赵某芳落下残疾,家庭生活愈发困难。
了解到赵某芳一家的情况后,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及时为她和公公办理了低保和残疾人补贴,还组织相关机构对赵某芳一家开展精准帮扶,定时送去生活物资,并根据需求送去康复理疗床和轮椅。在保障一家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又协调教育部门,每月为她上大学的两个孩子提供助学金。
“之前,家里房子小,政府又帮着建了一间房和卫生间,并配置了生活用品。”赵某芳说,县民政局还帮她申请了公益性岗位,每月又多了400元收入。“去年,我女儿大学毕业后,也是县民政局帮着联系了幼教的工作,让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分层分类的综合帮扶也让家住饭坡镇的小路(化名)对未来充满信心。19岁的小路自幼父母双亡,她和弟弟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当地民政部门不仅将她和弟弟纳入孤儿保障范围,还为其奶奶办理了低保,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给小路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添置了电风扇等家电。在小路考上大学后,民政部门又帮她申请了助学金。“再有两年我就大学毕业了,工作后我想带着奶奶出去看看,也想尽自己所能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小路告诉记者。
“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这是洛阳市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秉持的理念。近年来,洛阳市不断整合救助资源,形成救助合力,努力通过综合帮扶,让困难群众的生活有盼头、有奔头。
2024年10月,洛阳市民政局联合教育、人社等7部门下发了《洛阳市中心城区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方案》,把社会救助工作按照基本生活救助类、住房保障类等进行分类,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救助责任。该方案规定,各相关部门要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进行一项或多项救助,形成合力,使困难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
用力保障: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各方面都有人照顾,日子真是好。”夜幕降临,饭坡镇洛沟村养老服务站明亮的餐厅里饭香阵阵,78岁的特困人员王某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他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这里以前是村里的小学,空置后改造成村养老服务站,主要保障村里的低保、特困、残疾等服务对象。”服务站负责人吴素珍告诉记者,洛沟村位于山区,老年人和民政服务对象居住比较分散,日常生活存在不少困难。服务站建成后,村里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都可自愿入住,站里不仅提供一日三餐,还有娱乐设施。
“村卫生所就在旁边,能随时提供医疗服务。”吴素珍觉得,服务站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的日常生活难题。36岁的村民孙某下肢残疾,日常生活一直由父亲照料。近几年,年迈的父亲逐渐失去照顾儿子的能力。服务站建成后,父子二人第一时间入住,日常生活有了保障。
王红来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已建成村级养老服务点200多个,并由县财政拨款为每个服务点配备3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负责入住人员的日常照料。
借养老服务设施之“水”,行社会救助工作之“舟”,是洛阳市的一项探索。近年来,洛阳市依托农村“四类”服务设施(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集中互助养老服务站、小型集中养老服务点、村级居家助老服务点),把失能、半失能以及其他有需求的困难群众托管在村“集中+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切实让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
记者了解到,洛宁县凤翼镇溪村小型集中养老服务点运营两年多来,以吃住与娱乐一体的服务,成为村里低保、特困及空巢老人温暖的家;新安县南李村镇懈寺村建设的“福寿居”目前有5名低保对象和1名特困人员自愿入住,过上了日常有人管、生病有人护的新生活。
“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落实资金保障是第一步,同时还应聚焦困难群众所需,充分利用各种设施,努力做好社会救助‘后半篇文章’,切实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洛阳市民政局副局长齐成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