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民政系统倾心尽力解民忧办实事——将民生所盼变为民声所赞

2025年04月28日来源:中国社会报

记者   王  铭

聚焦困难群众需求,及时帮助他们得到专业的救助帮扶;关爱“一老一小”,用情用力托起“朝夕美好”,以绣花功夫推进服务提质;把握民政工作文化内涵,激发改革创新动力,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4月的湖南省衡阳市,锦簇漫卷、一城斑斓,新时代民政改革创新的实践与自然馈赠的景色交织,形成了一幅群众幸福生活、老少开心快乐的和谐美景。

“群众迫切需要的,就是民政工作应该跟进的,为民服务要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衡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彭顺利说,近年来,衡阳市民政系统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大潮中,把群众急难愁盼想在前头,推动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向质量民生、品质民生转变,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民政力量。

兜牢民生底线  提振发展信心

62岁的耒阳市仁义镇衡头村村民张丽(化名),去年年底被确诊为乳腺癌后花费了10余万元医疗费,加上儿媳遭遇车祸,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得益于数据预警、主动发现机制,今年1月,“湾村明白人”姚孔军在入户走访核实后,帮张丽递交了低保申请。很快,耒阳市民政局按程序审核审批,将张丽纳入低保。“我的困难没往外说,但政府救助却一点也没耽误,我感觉很温暖。”张丽说。

姚孔军是耒阳市5400余名“湾村明白人”之一。他说:“我们不仅发挥地头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村‘两委’和民政部门排查困难群众,还上门开展救助政策宣传,手把手教困难群众申请救助,通过管用的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尽快且主动地发现困难群众需求,并通过对应政策帮助困难群众走出困境,是衡阳市以“铁脚板+大数据”方式延伸“政策找人”服务触角、提振困难群众发展信心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衡阳市通过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将脱贫人口中的7.7万余人纳入低保范围,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通过开展常态化救助帮扶,有效保障21.5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年均开展临时救助、慈善帮扶等7.35万人次,用纾困解难的实招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爱。

低收入群体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帮扶保障人群。衡阳市持续探索“物质+服务”多元救助帮扶模式,建立“人文化关怀、个性化服务”救助帮扶机制,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权益维护等7大类、110项服务,做到救助到家、帮扶到人、评估到事。

情系“一老一小”  托起“朝夕美好”

“一老一小”事关万千家庭的福祉,衡阳市不断创新举措、破解难题,让夕阳更绚烂、朝阳更蓬勃。

自2021年投入运营后,石鼓区五一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就因“小而美、专又精”的特色受到老年人的欢迎。中心功能区齐全,还有一支专业的护理团队,可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等服务。84岁的赵军(化名)是中心首批入住的老人,他说:“这里吃住都好、卫生干净,护理人员也很体贴,他们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家人。”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目前,这类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在衡阳市越来越多,它们深度融入“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不仅为入住老人提供专业照护,还通过市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求,将助医、助洁、助浴、助行等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中,并向有家庭养老床位的老年人提供24小时生命体征监测、全天候值守和紧急救援服务,解决高龄、独居、困难老年人居家照护难题。

一顿热饭,传递民生温度。衡阳市坚持因地制宜、运行可持续目标,打造“社区阵地+助餐”“养老机构+助餐”“农村互助养老+助餐”等模式,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出幸福滋味。

要把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工作做到实处,就要洞察他们的需求,跟进并提供有针对性、有含金量的帮助与服务。衡阳市不断完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权益保障体系,通过开展“利剑护蕾”专项行动,推行孤弃儿童集中养育,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未成年人关爱保护。

衡南县深入开展留爱在校、送爱到家、唤爱回家,家园护蕾、志愿护学、法纪护航“三爱三护”行动,打造覆盖到校、监护到人、关爱到心的关爱服务模式。衡东县、衡山县、衡阳县等引进专业社会组织,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爱心帮扶,给孩子们以心灵的关怀、精神的慰藉、成长的守护。

文化引领聚力  提升治理效能

发展向前,生活向上。衡阳市坚持文化引领聚力,提升治理效能,在回应民生关切中让群众呼声变掌声。

衡阳市民政系统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婚姻登记的新期待、新需求,以党员模范带头、群众志愿参与的形式,在特定节假日开展婚姻登记志愿服务,让“为爱服务不打烊”活动品牌成为为民服务的一张新名片。同时,倡导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婚俗文化,推出婚姻家庭辅导“爱心课堂”、“送给未来父母的第一课”、集体婚礼等服务礼包,引导新人传承好家风、涵养好家风,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以树葬形式回归自然,与青松翠柏相伴长眠——4月2日,衡阳市举办以“山河清明  一脉湘承”为主题的节地生态集中安葬仪式,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自然。衡阳市不断丰富殡葬文化与生命文化内涵,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推出网络祭扫、代客祭扫、设置时空信箱、开通免费祭扫专车等暖心服务,引导群众将追思缅怀逝者与弘扬优良家风紧密结合,让文明殡葬新风深入人心。

地名,连接历史也指向未来,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载体。衡阳市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中,更新完善乡村地名4730条,新命名乡村地名3418条,采集上图3306条,让一个个崭新地名进入公众视野,用一个个旧地名解锁尘封记忆。不断激活的地名文化与乡村特色产业有机融合,不仅实现导航定位更精准、快递进村更快捷、农产品进城更顺畅、乡村旅游更兴旺,还让“衡阳湘黄鸡”“祁东槟榔芋”等地理标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民政无小事,桩桩件件都连着民心民意。”衡阳市民政局局长金姗姗说,衡阳市将把为民造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下苦功、求实效,把补短板和固底板相结合,把标准化和现代化相结合,切实把实事办好、难事办妥,确保各项工作干出实效、“出圈”出彩。


电脑版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民政厅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