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何方家国丨何方“丽江”
2025年05月26日来源:中国社会报
【编者按】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考察丽江古城时,详细了解古城营建历史、纳西族民居特色和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他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回溯时光,丽江见证了中央政权与边地文明的深度耦合。放眼今朝,丽江见证着各族儿女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生动图景绽放时代光华。近日,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循着历史的经纬,走进丽江、走近木府,从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民族记忆、历史文脉与治理智慧入手,解码这座拥有3项世界遗产的城市,如何以兼容并蓄的胸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当代启示——因其厚重,故能自信;因其包容,是以恒新。
何方“丽江”
曲华文
01 何以丽江?
——千里金沙此中流,城与江合在一起。
横断山,路难行。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金沙江奔涌不息,钟灵毓秀。这方天地,叫作“丽江”。《千字文》开蒙即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云南通志》载:“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本名犁水,讹犁为丽”。原来,“丽江”就是“金沙江”,“金沙江”也是“丽江”,城以江生、城以江名。丽江城与金沙江,脱不开关系、合在了一起。
金沙江作为长江上游的主干流,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在丽江坝子完成惊天逆转,不仅切割出“三山夹两江”的险峻地貌,也让这片土地成为横断山脉与长江文明的地理交点。
现今的丽江市,共辖一区四县。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金沙江以一个“V”形大转弯,由南流掉头北上,给丽江留下“万里长江第一湾”。在宁蒗彝族自治县,金沙江放缓脚步,在群山间迂回、婉转,不舍就此出滇入川,回身南返,划出优美的“第二湾”。在古城区,金沙江自北向南流淌于崇山峻岭间,诠释着水与山的千年角力。在永胜县,江水依依不舍地开启“第三湾”,不再南北巨变,而是走出一个直角,由西东去,最后把华坪县揽入丽江,终成“一江穿五县,湾湾皆传奇”的地理叙事。
——界连云贵与青藏,城与山抱在一起。
西北望是青藏,东南瞰是云贵。金沙江以雄浑之力造就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天然分界,丽江处在两大高原连接部的特殊地理区位上,将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在地理板块猛烈碰撞的地方,先有了山、后有了城。对人来说,山是负担、是挑战,也是资源、是财富,还是情思、是诗意。丽江市区和四座县城,山环着城,城连着山。山造就了城,城也成就了山,丽江与山抱在了一起。
从西北的青藏高原向东南的云贵高原倾斜,丽江境内海拔高差逾4500米,形成举世罕见的立体气候带谱。终年积雪的皑皑峰顶与亚热带河谷相映成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挥洒出壮丽画卷:玉龙雪山银龙腾跃,十三峰连绵起伏,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北半球距离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性冰川。老君山丹霞地貌灿若明霞,原始森林苍翠欲滴,被誉为“滇省众山之祖”。泸沽湖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群山之间,澄澈湖面倒映格姆女神山的倩影,“东方女儿国”秘境令人心醉。
——滇藏古道市茶马,城与路长在一起。
交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为了交换,人越过了江、翻过了山,便有了路。因为有了路,人在不同地理单元间,起自交换、继而交往、进而交流、以至交融,路的联通与繁忙,逐渐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文化上的融合、政治上的统一。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汉代开发西南地区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其所设行政单位叫作“道”。道就是路,随着道的线状扩充,再到一定面的扩展,才在那里设置郡县。云南的茶,藏区的马,茶马互市催生了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长的古道——茶马古道。位处“滇川藏大三角”交会区域的丽江,成为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重要节点。这条古道,见证了高山峡谷间的南来北往、川流不息,造就了四方街的辉煌,让丽江古城成为滇西北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丽江与古道长在了一起,相伴而生又相伴而行。
作为一条经济廊道,茶马古道深化了滇川藏的经济联系,推动了西南边疆经济的繁荣;作为一条文化纽带,茶马古道促进了互动式的人口迁移,增进了汉、纳西、藏、白等民族间的了解交融。抗战时期,沿海大陆交通线被切断,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陆路交通线,成为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输血管道”。如今,束河古镇青龙桥上33个深达20厘米的马蹄印依稀可见,记录着马帮队伍南来北往,迎东送西的往昔。渐行渐远的马蹄声,化身四方街的“布农铃”,被游客带到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继续讲述茶马古道的传奇故事。
——历千年而归一统,城与国融在一起。
建制史是城融入版图、融入国家的演进史。西汉设“遂久县”,让这片土地首次纳入中央王朝治理体系。元置“丽江路”,丽江之名正式载入史册。明设“丽江府”,赐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木”姓,木氏土司在滇西北构建起“内附中央、外和诸蕃”的政治格局。悬挂在木府仪门两侧的对联“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即是这座边疆之城认同中原王朝和华夏文化的最好佐证。清雍正“改土归流”,流官取代世袭土司,中原的农耕技术、水利设施和科举制度被引入丽江。建制的千年演进,实现了政治重构、文化浸润、经济交融,让城与国融在了一起。
今天,丽江市辖一区四县的建制格局,既保留了纳西族自治县的文化独特性,又更好地促进了民族交流、经济互通、文化共生。从“遂久县”到“丽江市”,政区的每一次更名、治所的每一次变迁,都是用行政笔墨在中华文明长卷上的奋力书写,让丽江的疆域密码藏在了三江并流中,锁在了“自内地入藏,必以丽江为正路”的军事咽喉中,写在了“元跨革囊”的统一大志里,刻在了“诚心报国”的家国认同里,融在了“以山水定格局,以文化划疆界”的千年智慧里。
02 何为丽江?
——和而不同的丽江。
纳西族史诗《创世纪》将藏、纳西、白族喻为同父异母兄弟,铺垫了丽江多民族“同源共祖”的文化底色,凸显了丽江“多元一体”的基因密码。千年演进中,纳西、彝、傈僳、普米、白等多个民族交融交流,东巴文化、土司文化、毕摩文化、他留文化、边屯文化等多种文化互嵌,造就了丽江和而不同的气质。
作为“活着的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至今仍保留着多民族共居的痕迹,藏式的碉楼元素、白族的雕花门楼以及汉族的商铺格局,共同构成古城独特的建筑风貌。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木氏土司府衙署,不仅见证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更成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地标,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个时代课题的重要阵地。
走进白沙壁画博物馆,仿佛来到了“多元文明交流现场”,藏传佛教的金刚杵、汉传佛教的莲花座、东巴教的象形文,在明清画师的笔下达成和解。48个民族在此共生,此起彼伏的节庆活动,导演出一场文化融合的盛大联排。腊排骨在高原的日光与亚热带季风的滋养下鲜味激增;从茶马古道穿越而来的丽江粑粑或甜或咸,让浓浓的乡愁,在世代传承中先入口再入心;尝一口酸辣的鸡豆凉粉,分享一碗醇厚的永胜油茶,用舌尖链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烟火记忆。玉龙县高安村的傍晚,纳西老者用白族话闲聊,白族青年以纳西语回应,一来一往间,已然成为丽江“和而不同”的具象化切片。
——天人合一的丽江。
东巴经《崇搬图》开篇即言:“人类与自然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同自然和谐共处、与生命握手言和,早已融入丽江的信仰和血液。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恰恰来自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诠释着只有“一体”方能“和”的治世智慧。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纳西族先人最朴素的哲学,生态就是丽江最亮丽的底色。每年农历二月,纳西人都要以村落为单位,在水源处举行隆重的祭署仪式,以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拉市海湿地每年冬春禁止捕鱼的“封湖期”,源自纳西族“让候鸟先吃”的传统。在宝山石头城,依山岩而建的民居告诉我们,最好的房子从来不是征服自然的堡垒,而是给山河湖海留一扇门的温柔。清晨时分,束河古镇的“三眼井”便开始了一天的韵律,“三合院”的照壁也总是空出半面,留给一米阳光。今天的丽江,将“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转化为持续输出的绿色生产力,华坪县变“黑色”煤炭产业为“绿色”芒果经济,以水电为龙头的绿色能源产业,创造了当地八成以上的规上工业总产值。
当全球首列全景观光火车在玉龙雪山脚下穿行,雪山、繁花、牧场接踵而来,雪山冰川的冷峻与河谷草甸的生机撞了个满怀,科技文明与生态文明在这一刻实现了“顶峰相见”。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滴水都在向我们传递,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始于对自然的敬畏,成于与自然的对话。
——生生不息的丽江。
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是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助推器,推动国家治理不断完善,促进中华文明在绵延赓续中不断进步,让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在时代沃土中生发出新的枝丫,绽放出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为守护历史文脉,留住古城风貌,当地匠人坚持用传统工艺修复古城的每一片青瓦、每一根梁柱,得以让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文化瑰宝在灾难后重生。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忠义坊前木牌坊上的“天雨流芳”匾额熠熠生辉,风格各异的书店、曲径通幽处的书院,让“读书去吧”的劝学古训成为丽江弦歌不辍的生动注脚。历经数载的抢救性保护,“与时间赛跑”的纳西文化摆渡人,将古纳西人的“百科全书”——东巴古籍,列入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继甲骨文、敦煌文书之后又一人类文明的珍稀遗产。非遗传承人唱着纳西古乐走进社会大讲堂,传统与创新碰撞出的化学反应,让古老文明始终保持着少年般的活力。夜幕降临,来自天南海北的旅人在大研古城的酒吧街畅饮欢歌,释放现代生活的烟火气;狮子山下的木府则在点点灯火的陪伴下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历史与现代交织出一幅绝美的画卷。丽江的生生不息,从来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如古城的水系般,在流动中保持清澈,在交汇中孕育新机。
03 何人丽江?
——徐霞客和土司木增。
400多年前,木增这位被称为“滇中名士”的纳西土司,在玉龙雪山西麓写下“字逼钟王,句追汉赋”的诗文,绘就出“雪山万仞插穹苍”的边疆气象,抒发了“愿效华封祝,千秋圣寿昌”的家国情怀。1639年,徐霞客抵达丽江,并在《滇游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丽江的山川物产、民族风情。木增亲率仪仗迎接,两人谈地理、论诗文,徐霞客更是为木增手书之《云薖淡墨》勘校作序,两人不仅结下了忘年之交,更成就了一段“边疆与中原”的文明对话。
如果你去丽江,可以站在木府中徐霞客与木增相向而立的塑像前,遥想300多年前他们一见如故的场景。或许你还会遇见木氏土司第48代嫡长子木光的小女儿木志玲,作为“丽江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的她,正在向来访者讲述那段从“引路赠银”到“千里护送”的徐木友谊。雕塑无言,故事仍在继续。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仿佛在告诉我们“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方国瑜与宣科。
从大研镇书香世家走出的民族史学大师方国瑜,是西南民族史的拓荒者和云南地方史的奠基人,他提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同时将散落在民间、古籍中的文化碎片整理串联,让纳西族历史文化以系统全面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被西方学者称为“纳西历史语言之父”。有着汉、藏、纳西多民族血缘的中国音乐民族学家宣科,让沉睡了1000多年的纳西古乐重新焕发生命力,走出丽江,走向世界,被誉为“古乐活化石”的守护者。在丽江,还有一大批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匠人,他们或是研究者,或是诗人,或是画家,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讲解员……丽江的历史文化、丽江的厚重古朴、丽江的美丽风光,正借由灵动的笔触、跃动的音符、斑斓的线条、生动的语言,传递、传承、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感受到丽江的包容之美。
如果你去丽江,可以到位于大研古城的方国瑜故居,去触摸“南中泰斗 滇史巨擘”曾经生活过的痕迹,想象先生坐在窗前奋笔疾书的样子;可以到丽江古城博物院,听讲解员讲一讲木府里关于“诚心报国”“益笃忠贞”的故事;可以走进黑龙潭公园深处的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馆,在一本本古籍、一份份文献、一张张影像中感悟东巴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老阿妈与“黄二姐”。
清晨的“四方街”,纳西族老阿妈手拉手跳起欢快的“阿哩哩”,脚下的五花石铺着一层薄薄的水气,石缝里的青苔像披上了翡翠新衣,大研古城新的一天即将拉开帷幕。古城民宿里,经营者“黄二姐”一边研磨着云南小粒咖啡,一边招呼着客人喝茶,娓娓道来定居丽江、生活创业的心路历程。居住在白沙古镇的原住民段绍和感慨道:“古镇旅游开发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每年的房租收入就有好几万元。”不管是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丽江人”,还是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经历的“新丽江人”,都因为“‘舍不得’的丽江”,而成为125万丽江人的一分子,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玉龙雪山脚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和美生活。
如果你去丽江,可以跟随老阿妈的脚步在“四方街”上欢快起舞,任思绪飞扬;可以到“黄二姐”的民宿里“上房揭瓦”,看天上的云聚了又散,等晚霞给雪山镶上一道金线;可以到白沙古镇,吃一串冒着油花的牦牛肉串,看一看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的白沙民居建筑群,亲手制作一件纳西族传统铜器。在这里,时光仿佛被温柔地拉长,缓缓流淌。
——张桂梅和她的女孩们。
字典里只有奋斗和奉献的张桂梅,犹如悬崖边的桂花、傲雪绽放的寒梅。这位扎根边疆40多年的“燃灯者”,用她的坚韧与无私,为山区的女孩们撑起了一片天。她是老师,更是妈妈。她坚持用“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办校育人,带领一批批女孩,冲破一个个难关,共同迎来桂梅飘香、山花烂漫。“女高人”是每一个走出大山的女孩的名字,如今一个又一个走出的“女高人”又回到华坪这个原点,举起接力棒,立志成为像张校长那样改变别人命运的人。薪火相传,让爱延续,报效国家,正是丽江精神的生动诠释。
如果你去丽江,可以沿着金沙江一路向东,来到华坪女高的门口,站在离张桂梅校长最近的地方。晨读声穿透云雾,仿佛能听到张校长沙哑着嗓子领读:“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丽江的故事,像一部以雪山作镜头、以江河作胶片的纪录片,将内地与边疆的互动、民族与民族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刻进中华文明的长河。丽江的山、丽江的水、丽江的路、丽江的古城、丽江的人,无不彰显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气质。丽江,这座横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传奇之城,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书写家国同构、美美与共的崭新篇章。
(云南省民政厅、丽江市民政局对本文也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