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为临时遇困人员打造安全港湾
2025年08月22日来源:中国社会报
连日来,河南省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深入开展“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通过强化协调联动、加大街面巡查力度、做好站内照料服务等举措,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他们安全度夏。
按下返乡团圆“加速键”
“弟弟一切都好,再次感谢!”近日,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发送人是受助人员陈某的哥哥。
事情还得从6月23日说起。当天,精神恍惚、语言表达不清且无任何身份信息的陈某被送至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将他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待他病情稳定后,开始帮他寻亲。在交流中,陈某口音较重,说不清楚自己的名字,但是提到了“贵阳”“水城”等字眼。工作人员尝试通过公安部门视图信息应用平台进行人脸识别、比对,但未得到有效信息,又与贵州省贵阳市、六盘水市救助管理机构取得联系,帮陈某找家。有人提出,陈某口音很像是安顺一带的,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安顺市救助管理站。随后,通过失踪人口排查、实地走访等方式,陈某的身份终于确定了——他来自安顺市普定县,今年52岁,离家已20多年,家中还有一个哥哥。视频电话接通后,陈某的哥哥一眼认出了弟弟,泣不成声。就这样,陈某在郑州、安顺两地救助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接力护送下,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
救助返乡是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的重要一环。市救助管理站全面核实受助人员身份,畅通返乡绿色通道。对于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工作人员及时发布寻亲公告,将听音辨位、实地走访等传统寻亲方法和人脸识别、DNA比对等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按下受助人员返乡团圆“加速键”。
开展拉网式街面巡查
“大爷,天太热了,跟我们回站里歇歇吧,那里有空调,可凉快了。”在一座立交桥下,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碰到了“老熟人”张某。张某年逾六十,住在立交桥下,靠捡废品维持生活。工作人员多次劝他入站避暑,老人都拒绝了。“不去啦,等我有需要的时候再说吧。”这一次,张某依旧拒绝入站。“好吧,这些风油精等防暑物品您收好,有需要时您就拨打这把扇子上印着的值班电话和我们联系。”工作人员叮嘱道。
炎炎夏日,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巡查车成了大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工作人员围绕桥梁涵洞、地下通道、公园车站等临时遇困人员常出现、易滞留的点位,加大巡查力度,加密巡查频次,开展拉网式街面巡查。
在巡查过程中,工作人员积极劝导临时遇困人员入站避暑。对愿意入站的,为其提供食宿、衣物和返乡车票等;对暂时不愿入站的,为其发放防暑降温物品和生活物资,留下救助政策宣传页、爱心联系卡,并做好后续跟踪劝导工作。同时,市救助管理站强化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临时遇困人员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
送上沁润心田的关怀
“工作人员服务贴心,我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跟在家里一样。”在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黎某说。
干净的床铺、热乎的饭菜、24小时供应的热水……郑州市救助管理站为受助人员营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工作人员时刻留意受助人员的心理状况,及时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等服务。
“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开展以来,市救助管理站进一步优化站内照料服务,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严把食品安全关,全方位保障受助人员安全。为应对高温天气,市救助管理站准备了充足的矿泉水、清凉油、扇子、藿香正气水等物资,发放给临时遇困人员、环卫工人等有需要的群众。
“我们努力为受助人员打造一个温馨港湾,不仅为他们送去驱散暑热的清凉,更送上沁润心田的关怀。”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